82665634

首页 > 新闻信息 > 正文 新闻信息

【捐赠故事】陈瀚教授、蒋德明教授为工程教育博物馆捐赠文物

来源:交大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17-04-18  点击量: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教师职业的切身感受,更是交通大学名师先贤们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他们无怨无悔地用青春耕耘于三尺讲台,即便耄耋之年也依旧心系学校的发展建设。在学校筹建工程教育博物馆的过程当中,受到了许多老领导、老教师的支持与帮助,最近陈瀚教授与蒋德明教授无偿捐赠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宝贵资料。

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教书

    陈瀚教授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当时家中经济情况颇为拮据,但先生一直不忘努力读书、学习,期望着自己可以读完大学并担任教师。在南通中学度过的高中岁月里,他受国文老师的影响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教师的信念。1950年,先生考入交通大学,并于1953年提前一年从机械制造系毕业且留校任教。每每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生涯,先生都会感恩党、感恩学校一直以来的关怀与照顾。

    当走向教师岗位之后,先生也不忘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教书”这句座右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站在讲台前,他都会将个人得失抛于脑后,一心一意只求工作做好。这样严谨的态度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犹记得我们到先生家中采访时,先生很早就守在窗前等候,即使行动不便也会出门相迎。在交谈的过程中还一直唤我们为“老师”,惭愧之余也使我们非常感动。当他谈及往事时,我们都被他乐观与谦卑的精神所震撼,那种淡然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恩与珍惜。

    听说学校正在筹建工程教育博物馆,先生非常激动与欣喜。除了询问筹建工作的进展,还搬出了许多珍藏的东西与我们分享,并将极为珍视的第一版应用力学学报,以及其余证书等共计21件资料一并无偿捐赠给工程教育博物馆。访谈结束后,他也不忘鼓励我们认真学习、踏实工作,同时也要常怀感恩之情,不忘饮水思源。

教育之道,任重而道远

    蒋德明教授1934出生于江苏宜兴,195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内燃机专业,之后于交大攻读研究生。自从1979年开始主管研究生工作后,先生积极发展建设研究生院,为研究生管理、教学等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1979年至1998年间,历任西安交通大学科学研究处副处长、研究生处处长、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校长,这样坚实的脚步饱含着他对学校事业的责任之心与热爱之情。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有关内燃机方面的研究,业务专长为内燃机燃烧、排放控制、涡轮增压和气流流动,同时著有《内燃机原理》《高等内燃机原理》《内燃机涡轮增压》等教材,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①

    如今先生年事已高,却依旧热心于学校发展,当得知学校正在筹建工程教育博物馆的消息时,他便立即联系我们并无偿捐赠出内燃机专业全套教材、手稿、获奖证书、汽车模型等37件宝贵资料。当看到一本本珍贵的教材手稿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先生在教学上的一丝不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先生也表示对工程教育博物馆的建设感到非常欣慰,还鼓励我们要有迎难而上的信心,因为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这也是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前仆后继的奉献与探求。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博物馆筹建工作开始至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多方面的支持。目前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除了开展工程博物馆建设的国内调研,我们还“抢救”了大批具有收藏价值的校内陈旧物资。近期还联络采访了见证交大工程教育历史的离退休老教师,同时也向校友及社会发出了征集建馆需要的中国工程教育实物启示。这些工作得到了校内外的帮助与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博物馆建设工作者深觉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前行的脚步。

( ①房立民.《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1》.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03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

开馆时间:
周一至周六
9:00 - 12:00 13:00 - 17:00( 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