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作为2015校园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由陕西省京剧院与共青团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主办、法学院团工委协办、西安交通大学戏曲社承办的京剧文化讲座于10月19日晚七时在博物馆演播厅顺利举行。
此次京剧文化由陕西省京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刘克明老师为大家讲解京剧的起源及发展,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普及传统戏曲知识,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走进戏曲、了解戏曲,繁荣交大校园文化氛围。出席本次活动的还有陕西省京剧院院长张平业、校团委副书记魏炜、校博物馆研究员孙琪、法学院团工委书记刘桢。

陕西京剧院院长张平业老师与交大京剧爱好者交流

陕西京剧院刘克明老师讲解京剧艺术
讲座伊始,刘克明老师首先回顾了京剧的源流,他指出,中国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 ,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十八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徽班本来流动性强,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接下来,刘老师盛情并茂的介绍了京剧的生(男性)、旦(女性)、净(男性)、丑(男性、女性皆有)四大行当。而讲到手眼身法等京剧表演技法时,刘老师则亲自做起了示范,博得在场同学的阵阵掌声。

讲座现场
讲座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戏曲化妆、服装展示以及动作示范。来自交大戏曲社的三位同学分别扮上了京剧中经典的角色:许仙,窦尔敦以及杨贵妃。小演员的服装均是京剧院老师提供的传统刺绣戏服,花纹之繁复瑰丽令人震撼,忍不住感叹我国传统刺绣技艺发展水平之高,戏曲曾经经历多么辉煌的时代。最令人难忘的是杨贵妃扮相,粉红的妆容及华贵的凤冠,令人思想穿越回盛唐,就仿佛站在皇家花园遥望握一酒杯微醉的贵妃。在场的同学对传统的京剧扮相非常的感兴趣,场上不断响起阵阵掌声。
在提问环节,现场同学向刘老师提出了一些精彩的问题。其中一个同学就问道,作为对京剧感兴趣的初学者应该去听什么戏呢。针对这个问题,刘老师建议说:最适合初学者听的就是四小,也就是所谓的小生,小旦等等。这些角色的念白因为多是京白,因此相对于其他更加容易令人接受,另一方面就是初学者应该尝试听一些现代戏曲,他们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工作人员与艺术家们合影留念
活动的最后,我校戏曲社成员及京剧院的老师在秦腔演播厅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