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65634

首页 > 新闻信息 > 正文 新闻信息

钟明善先生与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情缘

来源: 发布时间 :2010-11-05  点击量:
来源: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11月05日   第 07 版
    置身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博物馆内,仿佛遨游于中国历史文化浩瀚的海洋之中,耳目一新,流连忘返。据李家骏副馆长介绍:“目前这些馆藏,85%来自钟明善馆长的个人捐赠。艺术馆的每一步成长,无不浸润着钟先生的血汗。”
    盛世收藏。时值21世纪,文物收藏作为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持续升温。在沸沸扬扬的“收藏热”中,想要保持一份淡定,谈何容易?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陕西省书协名誉主席钟明善先生先后三次将自己珍存多年的1600多件文物无偿捐赠给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博物馆,值得称赞!
    钟明善与收藏的不解之缘,始自上世纪80年代初。酷爱书法艺术的他,对笔墨纸砚等“老友”更是呵护备至。为了给那方陪伴了自己多年的砚台找一个圆盖,他处处留心。某日,他在原工作单位附近桥梓口的一辆拉垃圾的架子车上,意外地发现一个刻有“延寿长相思”5字的瓦当,与砚台大小相仿,心中大喜,遂搜遍全身,用携带的全部现金5角钱,从拉车工人手里买了回来。回到家后,钟明善对笔法精湛、排法巧妙、通体大气的瓦当越看越着迷,于是制成拓片,请著名史学家、考古家、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陈直先生鉴别。陈先生爱不释手地把玩着,告诉他:“真是一件好东西!据我所知,如此稀有藏品,海内外不超过三件。好好保存,意义重大!”
    1982年至1985年,钟明善调入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小雁塔文物保管所工作,有幸与各类文物珍品长期零距离接触,并且得到了故宫博物院鉴定大家罗夫颐、徐邦达等先生的指点,在极大地提升鉴赏眼界的同时,更坚定了保护文物、造福于民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此期间,他放弃了个人文物收藏活动,虽然与不少不可再来的收藏良机失之交臂,但他无怨无悔,他说:“这是我必须坚守的职业道德!”直至1985年调离该所,他才重新打开个人文物收藏的大门,开始了虽历尽艰难但痴心不改的文物收藏与保护之旅。
    上世纪90年代,在赴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国家进行文化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中,钟明善发现国外发达地区的主要高校几乎都有自己的博物馆。在为外国高校博物馆颇具规模的建设成就所叹服的同时,钟明善想: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的西安和拥有百年校史的西安交通大学,如果没有自己的博物馆,实属遗憾!因此,在他的积极倡议和多方努力下,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博物馆于2004年成立。
    万事开头难。对于以理工为主的西安交通大学,在没有固定的收藏经费的情况下,要建成自己的艺术博物馆,可谓举步维艰。钟明善并没有畏缩,一方面积极汲取同行好的治馆经验,一方面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包括历代彩陶、战国时期青铜器、秦汉印章、汉唐画像石拓本、隋唐石刻佛像、以唐为主的书法碑石、明清时期木板年画、清光绪年间戏剧手抄本、中国书画精品、清末民初皮影、安塞农民画、民间剪纸等在内的上千件历代艺术藏品和民间文化精品无偿捐出。钟明善的义举,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有识之士纷纷响应,有效地拓宽了艺术馆的藏品渠道。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浓厚氛围,对馆长钟明善而言,无疑是莫大的鼓舞。为了求得一件心仪的藏品,他不惜慷慨解囊,在生活上节衣缩食、苛刻自律。近日,他又一次惊喜地收藏到足令史学界和书法界亢奋的李商隐书《太原王公及夫人墓志铭》,并捐赠艺术馆。
    2007年秋,美国林肯大学Harriet Turner博士漂洋过海专程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博物馆,将一只家传了100多年的中国宋代压花瓷碗赠予该馆,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西安交通大学艺术博物馆立足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西部重镇——长安,以其独具特点的艺术馆藏和现代的管理、展示理念,从全国150多家高校博物馆中脱颖而出,日益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厚爱。
钟明善说:“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苍白的;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传统,是残疾的,不健全的。文化艺术是人民创造的,所以就应该用之于民,服务社会。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希望交大艺术博物馆沿着‘打造爱国传统教育基地、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这个目标执著前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

开馆时间:
周一至周六
9:00 - 12:00 13:00 - 17:00( 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