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由陕西秦腔博物馆、陕西广播电视台戏曲广播共同主办的“九秩芳华,兰馨依旧——纪念肖若兰诞辰九十周年暨秦腔肖派艺术研讨会”在陕歌大剧院举行。

来自秦腔界众多老艺术家、肖派传承人以及戏曲评论家等各界名流近百人齐聚一堂。肖若兰先生的同事、九十四岁高龄的“易俗老人”刘冬生,秦研会创始人张西园、刘宏超,理论专家、文化学者孟建国、李敬寅、党永庵、于桂荪、李高田、王悦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王群英、郭葆华、赵梦兰、张燕、焦瑞霞、齐海棠、马桂英、陈娴华、杨荣荣,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会长韩怀仁,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博物馆副馆长李一鸣,肖若兰先生的弟子阎旭、王荣华、薛学慧等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徐松林、陕西广播电视台李倩共同主持。

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共同追忆了肖若兰先生的卓越成就。肖若兰先生从艺五十余年,历经艰辛,足迹遍及陕、甘各地。在《游龟山》《双锦衣》《夺锦楼》《妇女代表》《红梅岭》《于无声处》等百余个古代与现代戏中塑造了花旦、小旦、正小旦和现代中、老年妇女形象。在唱腔上很有造诣,行腔委婉,嗓音纯正,吐字轻巧,抑扬恰当适宜,韵味淳郁。她很讲究发声技巧和声音的美,装饰音的运用很具特色,而她那特有的鼻腔共鸣又给她的唱腔增添了饶有风味的个性色彩。她的唱腔熔前辈名家杨金声的吐字、李正敏的音韵和王天民的柔媚于一炉,从而形成了一种韵味酵厚、富于魅力的肖派唱腔流派,使旦角唱腔在刚韧激越的基础上,突出了秦腔曲调中委婉细腻的音乐旋律,给观众留下了众多难忘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在秦腔艺术片《火焰驹》《三滴血》中成功塑造了彦荣妻、李晚春两个艺术形象,更让她名扬全国,誉满华夏。
肖若兰先生虽已离世28年,但她在戏中的一颦一笑,风采照人,宛若画卷;那优美而缠绵的唱腔,如空谷幽兰,淡雅怡人,余香袅袅,还依然在电视荧屏、手机网络上恒久呈现,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中久久回荡。在秦腔事业薪火相传上,肖若兰先生心中一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她爱惜人才,甘为人梯,真诚提携后学的事迹有口皆碑。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肖若兰先生的精彩艺术不但在当时影响巨大,也带动了后来的秦腔发展,为推动秦腔艺术广为传播起到了巨大作用,呼吁社会各界采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共同发扬广大肖派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新时代,更应当全面继承肖若兰先生的艺术成果,怀揣追梦之心,立志高远,刻苦练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艺术素质,努力挖掘肖派艺术内涵,秉承锐意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以研讨秦腔肖派艺术为契机,增强文化自信,以期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发展秦腔艺术有所推动,从而促进当代戏剧事业更进一步的繁荣发展。
会上,肖若兰的老同事于桂荪老师还介绍了已逝的易俗社资料室管理员韩育君曾在生前完成初稿的《肖若兰传》这本书及其修改定稿编辑出版情况。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博物馆李一鸣副馆长还介绍了陕西秦腔博物馆关于开展秦腔文化传承及联合陕西传统秦腔流派传承发展中心开展肖派艺术传承班的有关情况。党永庵、苏丁贤、王悦强、徐松林等同志向肖若兰家属赠送了书法作品。秦研会创始人张西园和刘宏超赠送了29年前肖若兰收徒纪念册,历史见证并记录了肖若兰先生传承艺术、培育新人的光辉历程。
最后,肖若兰先生的女儿肖丹,也对肖老师做出承诺:“作为您唯一的女儿,我一定继承您的高尚品德、传承您的优良家风,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为秦腔事业的传承发展尽一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