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晚,博物馆特邀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妇女文化分馆创始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屈雅君教授进行四个一百博物馆名家讲座《妇女博物馆与中华嫁衣》,以此在国际妇女节之日为我们解读独具特色的中国女性文化魅力。
妇女文化博物馆自创建以来有着独具文化符号和魅力的精神内涵:平等,弱势人群立场,性别视角等。屈教授通过这次报告会,为我们讲述了在妇女博物馆中展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及社会意义。

此次讲座她以妇女博物馆中“她的故事”、“江永女书”、“女红”、“生育文化”“中华嫁衣”等几个部分分别展开讲述。

其中“江永女书”,因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一带长久流传而得名。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唯一的在女人中间使用的文字。与此相关,它的流行地也发育起一种女书文化。妇女博物馆收藏了女书传人的珍贵手迹,它们被书写或刺绣在各种各样的扇书、帕书、纸书、贺三朝书上面,其中有诗歌、书信、歌谣、灯迷以及由汉字翻译而来的诗词和剧本。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图片资料及书写工具,图片均为90年代初期拍摄。
女红的诞生则是由于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几乎没有公共活动空间,她们的全部生活都集中在家庭中。正是在这个狭小的私人空间内,她们的智慧、才华、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和发挥——编、织、绣、剪、捏……这里展现的是妇女文化精彩纷呈的世界。女红主要分为了剪纸,纺织,刺绣三个部分。讲座中,屈教授以博物馆藏品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这部分精彩作品:源于明代,色彩明丽绚烂的蔚县剪纸;用黑烟熏熨剪成纹的图案,形成黑白分明的云子花的富县熏画;以及被誉为“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的库淑兰的剪纸作品。
而纺织内容则更为丰富,有四大名锦:云锦、蜀锦、宋锦和壮锦,缂丝,字花被以及纳西族的“十字花”。
在生育文化这个部分中,主要介绍了生殖、生育、求子这三个部分的文化。
屈老师在最后的部分重点介绍了中华嫁衣的研究。在传统文化中,“出嫁”是女人一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因而缝制嫁衣也是女子婚前“女红”活动的重要内容,女孩子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希望和憧憬都缝进了嫁衣。因此,嫁衣中凝聚了长期以来被男性社会轻视的女性文化;由于婚姻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因此,嫁衣也是一个民族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最高、最集中的体现;任何民族的婚俗都具有承传性,因而嫁衣的式样、花色以及图案也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它们往往保留着一个民族最古老的图腾和象征符号。屈老师通过对中华56个民族的嫁衣进行文化考察,通过各民族妇女对此项目的参与,帮助她们开发自身的文化资源,并使这些资源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保存和延续,增强各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性别平等意识。讲座中,屈教授为我们展示了朝鲜族,土族,回族,水族,白裤瑶(瑶族的一支),景颇族,傣族,珞巴族,门巴族,羌族这些不同种族的嫁衣,各具民族风情的嫁衣成为了个体生活、历史文化符号、文化涵义的体现。

讲座结束后,屈老师和同学们亲切互动,为大家释疑解惑。可以说,从妇女文化博物馆的创建、珍贵的藏品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屈教授的娓娓道来深深感染了在坐的同学们,而她在讲座中所贯穿的促进两性平等和社会进步的理念也深刻地影响了大家。同学们称之为此次讲座是“最有温度的一堂课”。